从《那些年》到《少年的你》,一览青春片剧情的演变史

发表时间:2020-06-09 17:48文章来源:狮子城影视网

待与青春斗长久。”自古以来,与青春有关的话题绵绵不绝。古人说:“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对于电影来说亦是如此。青春片是一种电影的类型,多是将青春期的焦虑、成长、叛逆等题材交融于一体的电影。随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斩获7亿元票房,2019年《少年的你》更是以15亿票房的成绩拉高了青春片的标准;青春电影再次迎来创作高潮。

 

一、为什么大家都来拍青春片?

(一)新鲜感

《那些年》于2012年在内地热播,但是直到2013年《致青春》的出现,才拉开了内地新世纪青春片的序幕。从2010年的票房冠军《阿凡达》到2011年的《变形金刚3》,再到2012年的《泰囧》,不难看出,2013年之前的票房冠军大多是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青春片并非主流。所以,当一个新的电影类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时候,就会成功转移大众的视线,把观众从审美疲劳中拯救出来。

2013年票房过亿的青春片就有三部之多(《致青春》《小时代》《小时代2》)。之后的几年,青春片的票房水涨船高,2019年《少年的你》更是以15亿票房的成绩拉高了青春片的标准。

 

(二)时代原因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电影可能更适合当前的生活。但青春片的横空出世让人耳目一新,80后用它来追忆青春,90后正在经历青春,作为影院观众的中坚力量,青春片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2012年的《那些年》、2013年的《致青春》以及之后上映的《后来的我们》《少年的你》等一系列青春片为什么会掀起一股青春片的热潮。这些影片像是一个个驿站,可以让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休息片刻,追忆美好青春。

 

(三)老套但适用的剧情

《那些年》中,以柯景腾为首的一群男生都对班花沈佳宜有好感。柯景腾学习成绩较差,被老师安排坐在沈佳宜前面,他瞧不起这种只会用功读书的女生,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她吸引。这部电影可以算是青春片的里程碑,简单却又充满吸引力的故事,贴合人物性格的选角,以及标准的台湾电影的拍摄方法,将这样一个简单的坏学生与好学生恋爱却又错过的故事表现出来,加之是导演九把刀的亲身经历,拍摄出来就更有真实感,没有过分夸大之处,让人产生共鸣。

 

而在此之后由演员转行导演的赵薇执导了电影《致青春》,讲述的是18岁的少女郑微因为一次偶然的误会与同校师兄的室友陈孝正结为死敌,在一次又一次你来我往的斗争过后,欢喜冤家变成恋人。直到毕业之际,陈孝正选择了出国,这一段爱情也无疾而终,直到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

该片由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改编,本就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而作为青春片,这部电影在选角上也很好地满足了观众对青春的期待,同时这部电影将男女主角的矛盾核心聚集在出国这个问题上。虽然这之后的部分青春片出现了雷同的剧情,不免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但却不能否认该片的剧情结构设置在当时的确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充满新鲜感的青春片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近年来青春片热潮的催化剂。

 

二、青春片热潮下剧情的普遍问题

(一)IP改编下雷同的剧情

新世纪的青春片大多改编自小说,如《致青春》由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改编,《小时代》系列根据郭敬明的小说改编。同一类型的小说很难避免有类似的情节出现。国产青春片从兴起时就伴随着空洞、肤浅、价值观错乱等评价。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而言,青春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主题和视野上的小格局,这是无数国产青春片无法避免的弱点,剧情的肤浅也造就了感情的空洞,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感。叛逆、出国、三角恋……这一系列强行添加的矛盾组成了一部部国产青春片,雷同或相似的剧情难免让观众产生视觉疲惫感。

 

(二)流量演员主演

青春片的演员多为时下最具有院线号召力的偶像演员,例如《小时代》中的杨幂、《栀子花开》中的李易峰、《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中的吴亦凡。这个追求流量的年代,流量明星可以转换成票房的一部分,片方与流量演员可以说是互相成就。

正面案例有《小时代》系列,一众明星的加盟的确让这部电影的票房与同期电影相比一骑绝尘。虽然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但是《小时代》系列的确让郭敬明赚得盆满钵满。反面案例有吴亦凡主演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这部电影不仅没有延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辉煌,豆瓣4.2分的成绩也让吴亦凡跌进了事业的低谷。电影中的偶像更像是片方堆砌出来的豪华的道具。

 

(三)叙事结构与矛盾的单一

作为一部青春片,如果失了分寸可能就会沦为一部毫无营养的言情片。青春的关键词并不只有爱情,更应该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果一部青春片顾此失彼反而显得不伦不类了。纵观新世纪的青春片,似乎全都以爱情故事为主题,比如2015年的电影《栀子花开》,讲述的是李易峰饰演的乐队主唱许诺和芭蕾舞专业的言蹊是一对情侣,就在言蹊即将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她的三个朋友却意外死亡,许诺不断地做出各种努力想让她振作起来。

 

在这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除了痴情再也没有其他的个性,其他配角的死亡过于刻意和戏剧化,为了煽情而煽情也让这个转折显得太过于生硬。这样单薄的人物显然也并不能支撑起一个完整且有逻辑的故事,所以这类电影的矛盾往往聚焦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上,以这样一个单一的小矛盾支撑一部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断然是不够的,所以导演就将矛盾不断地戏剧化,妄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爱情的类型要素功能被夸大,以至于爱情成为所有矛盾的救赎和终结。但是这样单一却又戏剧化的矛盾反而让受众啼笑皆非,单一的叙事和单薄的人物加剧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和青春片的没落。

 

三、青春片新的演变方向

(一)剧情的变化

首先是故事背景的变化。新世纪之初的电影更多是发生在大背景之下,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例如王小帅的电影中,女主人公从小随着支援建设的父母去到贵阳。这个故事中的地下舞厅、露天电影院,都是那个年代的特征。

 

随后,几乎所有青春片的背景都是大城市和学校,比如郭敬明《小时代》中的故事发生在上海,里面的青春纸醉金迷,从大学到工作,唯一能够反映出时间变化的大概也只是人物衣服款式的变化。从讲述大时代背景下造就的边缘人物的故事,到如今青春片里大都市中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难免让受众觉得惋惜。

 

 

其次是人物形象丰富性的转变。乔治·贝克说:“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在于人物塑造。”电影通过剧中人物的相互关系造成一系列的因与果。随着第六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电影不再拘泥于宏观的大故事,而是立足于表现小人物。从电影的题材选择来看,新锐导演们和第六代导演群体往往趋向两个极端。

 

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多将题材聚焦于城市边缘人,描绘都市边缘群体的残酷青春。而新锐导演们的青春片则多集中于都市主流人群乃至成功人士,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和明显的个人角度。新世纪之初,青春片里的人物形象是极其丰富的。

 

而后,青春片的创作被局限在了校园里,即使不在校园里,电影中也一定会怀念校园,追忆逝去的青春。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是单一的。《致青春》中的陈孝正和《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中的苏韵锦都是敏感自卑的。相似的人设和相似的故事框架所呈现出来的一定是无法让观众满意的青春片。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国产青春片在经历了低迷之后显然正在转型迈向新的纪元。

 

(二)主题的变化

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自己思想的表达。第六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电影也不再背负那么多的枷锁,更多的是个人意志的表达。他们也不再将故事对准宏大历史事件,更多的是关注大时代下的边缘人物。所以说,新世纪初期的青春电影在叛逆的外壳之下包裹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个时期的电影是言情与言志并存的。

 

 

中国经济日益发展,横空出世的新生代导演也开始探讨能够吸引受众的新的青春电影类型,言情类青春片应运而生。新世纪的青春片大多是以爱情为主,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再添上怀旧的外壳,这就成了一部青春言情电影。但是到了近几年,导演似乎又把镜头聚焦在了边缘人物和更有深度的话题上。主题的不断深入让受众感受到国产青春片的改变,也期待国产青春片的蜕变。